不管你有沒有聽過「霧社事件」;不管你知不知道什麼叫「出草」?不知道賽德克巴萊好不好看?的朋友,我想就不要觀望了,直接進電影院看「賽德克巴萊」親自去體驗最快!(開門見山勸看文)
這個暑假我總共進電影看了5部電影,它們分別是變形金剛3、哈利波特7下、波普先生的企鵝、全民情獸、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。不過這5部都沒有賽德克巴萊(上)(下)帶給我的震憾來得強,並且後勁十足!它是部能讓我一再咀嚼:驕傲是?生命是?活得像自己是?….把這些概念成功傳達的好電影。
我看電影不喜歡先做功課,更不喜歡看影評,因為它們會壞了我觀賞時的本來該有的驚喜,並且可能挶限了我觀點或注目的角度。在幾年前,看過魏德聖出版的賽徳克巴萊的「劇本小說」後,我就決定一定要看這部電影。所以不管影評說什麼?我都打算一探究竟。
所幸我看到的是持平的歷史觀點、沒有塑造偶像的嫌疑、潛力驚人的素人演員、最有勇氣的導演、劇組的團隊精神、台灣山林之美…。我在大三選修台灣史時,第一次讀到「霧社事件」時,所深深就折服於賽德克族人對抗外族統治的勇氣。相較於不惜滅族也要守護身為賽德克人的「祖靈信仰」、以及「身為一個人」的尊嚴與驕傲,很懂得「為明天著想」的平地住民,大概已經習慣各種強權的統治,可能認為填飽肚子才是最重要的事吧。文明人會說:『留住青山在不怕沒柴燒』,驕傲能當飯吃嗎?我想這大概是文明人的普世價值吧。
賽德克人的信仰文化和一般平地人是這麼的不同,顯得野蠻卻又浪漫。很多人看完電影後,應該會用文明的腦袋來質疑賽德克人的殘忍作為吧!但是我想這就是魏導希望的方向:透過電影來讓更多人認識這段慘痛歷史的真相,盡量不做價值判斷。「價值」向來就是主觀的,賽德克的文化要先能認識,才有理解的可能。
我喜歡讀台灣歷史,因為它記錄著先民的生活歷程,不管是好的壞的,都是曾經發生在我認同的這塊土地上。尤其悲慘的過去更要去認識、理解,而不是企圖粉飾太平,這樣才能避免悲劇再度發生。有人說『忘了』悲慘的過去,才能珍惜、包容現在?我不這麼認為,以人類的惰性來說:『記得』悲慘的過去,才有可能包珍惜、包容現在。
我從沒想過「霧社事件」能拍成電影(要看文戲多的朋友,可以參考公視的「風中緋櫻」),魏德聖實現了我的夢想,期待台灣還有「很多魏德聖」、期待未來社會氛圍能排除政治力,將更多的台灣歷史事件拍成電影(包括228),屆時台灣一定是個更成熟民主的國家。
至於今天關於賽德克萊入圍金馬獎13項的新聞,在我聽來,沒什麼好特別高興的,當然入圍是肯定,但是我不在乎它得不得獎,在我心中它就是「今年度的最佳影片」。至於入圍名單裏【管很寬】的把中國片、香港片也一起拿來競爭,只能說:政治力真的是「住海邊」。
如果賽德克族12個部落,都全部參加血祭,讓日軍沒有以蕃攻蕃的機會,歷史走向會不一樣嗎?我想最終結局會變成是「賽德克滅族」。從結果看來,好加在賽德克族各部落在爭奪獵場時,長期存在著仇恨,而主要策畫者:馬赫波頭目-莫那魯道,他雖然經過長期的計畫,也不敢冒著計畫曝光的風險,硬要12個部落通通參加,甚至我會推測:情勢上是,不得已讓同族相殺,有沒有可能是莫那魯道順勢而為,讓鷹派忠實的實現信仰,卻讓親日的鴿派流下命脈?(不過這樣想似乎又太美化了莫那魯道,我不能因為喜歡林慶台就美化他演的莫那魯道XD)
歷史上對莫那魯道的評價兩極,有人說他是英雄;有人說他是流氓。不過我很喜歡電影對莫那魯道的描繪:年輕時是盛氣陵人、霸道的個性(難怪在世仇的部落裏會被說成是流氓),到了中年,莫那魯道收起霸氣,像一位安靜的獵人,但不怒而威,不用嗆「不准跑在我前面」,那個眼神讓人根本不敢造次。好殺喔!林慶台詮釋的莫那魯道,比我看書在心中模擬的樣子更有魅力,我好喜歡!
我給賽德克巴萊5個讚:導演讚、劇本讚、原住民帥哥讚(流口水)、台灣的好山好水讚、林慶台牧師讚讚讚!